找到相关内容126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唐五代湖南地区禅宗的兴起

    所代表的谶纬言论,大概是受了道教的影响,故不可忽视道观很多的南岳。朱凌有朱陵洞,被视为三十六天洞的第三洞,在招仙观的后面有朱陵祠。这些都有助于推定智炬是在南岳撰写《宝林传》的。若能断定《宝林传》是出自...

    [日本] 铃木哲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2763125.html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。再由十行至十回向,行空有平等行入中道观,即于十回向位  最后心入菩萨初地,破一品无明,入一乘道。复依此初地中道智于十地中熏修光洁,直至  究竟证得圆满寂灭净洁之妙圆觉海,则更非二乘境界所以通达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慧远的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

    佛学的影响,避开了当时玄学中关于本未有无的争论,他超于有无之上,提出非有非无、即有即无,有无双遣的中·道观,这和慧远仍未脱离玄学影响的法性本体论迥然异趣。   406年,鸠摩罗什在长安译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4863738.html
  • 《二谛义》识小

    ’文中就答复了二谛义的二十二家问题。昭明太子本人对二谛的看法基本上发挥了三论的中道观。在当时对二谛众多的解释中,又以庄严僧曼、开善智藏以及龙光道绰所说最为重要,流传最赓。三大家均是当时成实师论二谛的...

    李雪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0163750.html
  • 《坛经》中的不二思想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

    教导弟子以“不二”的中道观来了悟佛教超越的真理及宇宙人生的真实本性。  所谓“三科三十六对法”,三科即五阴、十二人、十八界合成的三科法门。此三者乃是佛教为教化众生而立的科目,要求人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...

    法 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2663986.html
  • 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

    ,那还好。因为这有助於智慧的开展,你可以因此而修正你的观念。如果你不知道观念错了,你就没有机会改变你的观念而了解正确的修法。你知道为什么想得到定是不对的吗?  学生:不知道。  阿姜念:因为任何事物皆...

    阿姜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3263992.html
  • 从三教造像的演进看儒释道的融合

    西魏大统元年(5 3 5),正壁为佛龛,右壁为道龛,主尊为太上老君,左壁大龛残毁,主尊不详。  隋唐时期,佛寺和道观中佛像与老君像并存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,释道宣《集古今佛道论衡,隋文帝诏为降(绛)州...

    屈直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2164106.html
  • 般若神韵诗--观色悟空

      般若神韵诗--观色悟空  般若中道观对我国传统文学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表现在诗词、歌赋、书法、绘画、音乐、雕塑之中,尤其是对诗歌的浸染,尤为强烈。不少著名的诗人墨客、高僧大德,都以诗歌吟咏佛理,抒发情怀,传法宣教,感化众生,用精炼的语言,优美的文句,深邃的哲理,形象地再现了般若的神韵,使般若诗这一瑰宝,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殿堂中,闪现出夺目的光辉。  般若诗兴起于魏晋,流行于南北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4964133.html
  • 当《老子》与佛教相遇

    绝虚;虽有而非有,有者非真有。若有不即真,无不夷迹,然则有无称异,其致一也。”[6]145这里采用的就是有无双遣、不落两边的中道观。到唐代,在重玄学盛兴之时,佛教徒释老或借老释佛,多不离重玄之旨,不出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364246.html
  • 读印顺大师《心经·讲记》—兼与王永元老居士商榷

    的话,那么佛教还有甚么发展可言。  论到印公对有些学者认为《心经》中「色不异空是空观,空不异色是假观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是中道观。本经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”。这一判释的批评,印公的理由是充足的。...

    鋆 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1164276.html